来源:上游新闻
2023-05-02 17:02:57
编者按
风雨兼程十载
青春岁月如歌
(相关资料图)
这十年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城市“颜值”焕然一新
民生福祉改善可圈可点
新的征程
青年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第104个五四青年节之际
上游新闻推出“奋进青春十年”系列报道
从8名不同年龄青年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十年来
他们切身感受到的国家发展变化
看他们是如何
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青春档案]
姓名:胡超
年龄: 27岁
职业: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
日前,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在山东德州乐陵市成功完成安装,送电至千家万户。这台老百姓眼里宏伟无比的“大风车”,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和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宇航教授团队原创提出结构原型,历时4年理论攻关,由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研制而成。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胡超,就在重大这个科研团队当中。
在重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胡超便了解并关注着王宇航教授团队攻关的项目,“努力学习不就是为了有所成就吗?当时我就想到,如果我能有幸参与这样一个项目,就等同于为国家做出贡献。”胡超说,在硕士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出于他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十分顺利加入了王宇航教授团队。
2021年开始,在两年的博士学位攻读过程中,胡超全程参与了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电塔架的研发、设计、制造、施工以及后期的优化。
为什么要研发这样一个项目?胡超介绍,近年来,我国“双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突出。目前,我国陆上风电面临单机容量不断增大、轮毂高度显著提升、叶片长度持续增加等趋势,塔架结构是保障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而如何让风电机组的轮毂高度超过160米,一直是此前的行业难题。重庆大学科研团队从塔筒结构的性能、尺寸限制、成本控制三个维度出发,于2018年原创提出了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这种新型结构,并获得国家专利。
2020年底,在周绪红的指导下,团队建立了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结构精细化高效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于2021年与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示范工程的实施。
高塔直立并非易事,该结构受力复杂、无相应的设计规范可参考、无成熟的国内外经验可借鉴。研发团队在其诞生之时就面临着重重技术难关:如何提出一整套完善的分析理论与高效的设计方法?如何可靠连接下部格构段与上部钢塔段?
为了解决这些技术性难题,胡超跟随团队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一次次开会讨论、一次次修改方案、一次次推翻重来。“那段时间里大家都是废寝忘食,心里就抱着一个念想:一定要做到......”在接连攻克了研发设计、仿真模拟等难关险阻后,又经历了20余次的反复选型、模拟迭代、受力分析,再综合考虑制造成本、运输限制等各种因素后,最终团队从100余套方案中,确定了综合指标最优的结构初步方案。
“两年奋战里,我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突飞猛进!”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的顺利落地安装,更是让他倍感骄傲。“我为祖国风电工程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的解决奉献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据悉,该项成果研发技术已经和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转化合作协议。预计该样机每年将产生超过124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节约标煤约0.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今年,团队将进一步对该塔架结构开展性能提升和优化设计研究,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产业化生产,支撑我国风电能源安全高效开发。
“我的青春一直在奋进求学,从按部就班学习到燃起研究热情决心继续深造,在每一次成果落地的成就感中坚定了理想方向。”胡超说,博士毕业后,他希望去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为国家重要前沿科研领域的奉献一份力量,并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
上游新闻 宋剑
编辑:李周芳
责编:林祺
审核:吴忠兰
关键词: